金刚川历史事件喀秋莎(《金刚川》喀秋莎是谁发射的) - 长篇鬼故事 - 鬼故事网(guigushi.cc)

长篇鬼故事 - 金刚川历史事件喀秋莎(《金刚川》喀秋莎是谁发射的)

2023-10-03 10:51:19 阅读 :

  • 《金刚川》喀秋莎是谁发射的
  • 金刚川喀秋莎是什么意思
  • 金刚川里面的喀秋莎是什么武器
  • 金刚川喀秋莎为何知道地方位置
  • 金刚川喀秋莎是第几分钟出现的
  • 金刚川中的喀秋莎是什么武器

《金刚川》喀秋莎是谁发射的

志愿军发射的。

在《金刚川》这部电影里面,有一个情节就是志愿军动用了“喀秋莎”,一举摧毁了美军的榴弹炮阵地。这种火箭炮在如今看来,构造异常地简单粗暴。但是在二战时期,这种火箭炮曾经是“咆哮战神”式的存在,多次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在真实的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也的确曾经用这种火箭炮,把美军打得落花流水。甚至一度让对方误认为,我国已经研发出了“原子炮”。这种火箭炮曾经一度被称为“炮兵之王”,它原本是二战期间,苏联为对付德国人造出来的武器。因为管状排列的外形,被德军称为“斯大林的管风琴”。

《金刚川》:

《金刚川》是由管虎、郭帆、路阳联合执导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由张译、吴京、李九霄、魏晨领衔主演,邓超特别出演。

该片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通过三个角度讲述志愿军战士们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顽强拼搏的英勇事迹。

金刚川喀秋莎是什么意思

这个“喀秋莎”的全名是BM-13“喀秋莎”多管火箭炮。这个火箭炮被苏联在二战中大规模生产,并投入使用。这个“喀秋莎”火箭炮是苏联制造的,是苏联国家的,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我国抗美援朝所用的“喀秋莎”可能是引进苏联,或者购买苏联的。

从《金刚川》的影视中就可以看出来,这种火箭炮可以一次发射多枚炮弹。这也是瞬间将美军隐藏基地炸毁的原因之一。其次,这种火炮价格低廉,容易生产。从电影中可以看到,当时“喀秋莎”多次发射,由于装弹时间长所以绝对不是一架火箭弹,推测至少有三架“喀秋莎”火箭炮。

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喀秋莎”可以装在卡车上,这样一来就变成了移动炮台,灵活性机动性大大提高,可以很好地打击敌方。而“喀秋莎”的缺点也显而易见,换弹时间长、精度较低。

金刚川里面的喀秋莎是什么武器

《金刚川》中的卡秋莎就是炮兵之王火箭炮。卡秋莎这个名字是带有苏联神秘特色的名字,这款火箭炮的型号是bm-13,在第2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就吃过它的亏,所以这款火箭炮也被叫为鬼炮。

在《金刚川》电影中,数次出现了我军“喀秋莎”火箭炮的攻击场景,在大银幕上看起来像是漫天烟花,直击美军的炮兵阵地。从资料来看,它一次齐射可以发射16枚132毫米弹径的火箭弹,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所以才会在观感上像烟花。

扩展资料:

卡秋莎其发射器的主体是车载多轨道定向器,采用电子打火的方式点燃火箭弹尾端的推进装置来发射弹药。

火箭弹战斗部装有TNT炸药,落地后会发生剧烈爆炸来杀伤目标,一次齐射可以发射16枚132毫米弹径的火箭弹,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单个发射,也可部分连射,能在7-10秒钟内将16枚火箭弹全部发射出去,再装填一次只需5-10分钟,因而火力凶猛。

金刚川喀秋莎为何知道地方位置

第一波榴弹炮炸桥,炮兵阵地位置暴露了。喀秋莎二战前苏联研制的一种自行火箭炮系统,官方制式名称叫BM-13型。因为首批生产型出自当时的沃罗涅日共产国际兵工厂,所以火箭炮车身上都刻上了该厂俄文名的首字母K。战场上深受红军欢迎,官兵们就以K取谐名喀秋莎以表喜爱之意。

喀秋莎简介

喀秋莎火箭炮为苏联在二战期间投入使用的火箭炮,也是苏联红军第一种投入实战的自行火箭炮。相较于其他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最大的亮点在于能够将大量的炸药倾斜到敌人的阵地上。其准确度较低但装弹时间长,造价低廉,适合大规模生产使用。

火箭炮刚出厂的时候,其车身上印了一个大写字母K,而火箭炮的型号在当时严格保密,苏联红军不知道其正式名称,就以这个字母K,把该火箭炮命名为苏联女性的名字喀秋莎火箭炮。

金刚川喀秋莎是第几分钟出现的

第56分钟。

《金刚川》时长122分钟。

《金刚川》是由管虎、郭帆、路阳联合执导的电影,由张译、吴京、李九霄、魏晨、邓超领衔主演,邓超特别出演,该片于2020年10月23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幕后花絮

片中为求更加真实自然的人物呈现,邓超首次挑战家乡南昌方言对白。邓超和李九霄一段家乡话“吵架”戏是邓超现场即兴创作的,剧本里是没有的。饰演炮手张飞的张译,在拍摄怒吼戏过程中,因极度投入而缺氧晕眩,稍作调整便继续进入状态。

吴京为了更好地融入角色,与戏中炮兵连兄弟们共同训练。李九霄、魏晨接受了军姿、施工等特别训练。在棚里排练时,吴京让演员们用方言报出自己在电影里的人物名字和个人经历,帮助他们迅速入戏。

《金刚川》拍摄时期正好与邓超正在做《我和我的家乡》之《回乡之路》后期有冲突,要在两个不同的剧组之间辗转。邓超增肥拍完《回乡之路》,面对高福来的时候需要迅速瘦下来,基本上是‘吸着’肚子演的。

金刚川中的喀秋莎是什么武器

BM-13型火箭炮,俗称“喀秋莎”火箭炮,曾用于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

在《金刚川》电影中,数次出现了我军“喀秋莎”火箭炮的攻击场景,在大银幕上看起来像是漫天烟花,直击美军的炮兵阵地。从资料来看,它一次齐射可以发射16枚132毫米弹径的火箭弹,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所以才会在观感上像烟花。

《解放军报》刊文《“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上甘岭战役中的“喀秋莎”》,详细讲述的正是“喀秋莎”的一些信息——BM-13型火箭炮,俗称“喀秋莎”火箭炮,曾用于抗美援朝战。1939年,苏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款火箭炮,秘密命名为BM-13型火箭炮。

这是一种多身管的自行火箭发射器,其发射器的主体是车载多轨道定向器,采用电子打火的方式点燃火箭弹尾端的推进装置来发射弹药。火箭弹战斗部装有TNT炸药,落地后会发生剧烈爆炸来杀伤目标,一次齐射可以发射16枚132毫米弹径的火箭弹,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单个发射,也可部分连射,能在7-10秒钟内将16枚火箭弹全部发射出去,再装填一次只需5-10分钟,因而火力凶猛。

扩展资料:

该火箭炮是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的。由于“共产国际”一词的俄文第一个字母是“K”,所以该厂把“K”字打印在炮车上作为本厂的代号。这种火炮在当时是新式武器,属于绝对机密,连操作人员都不知道其正式名称。战士们非常喜爱这种炮,看到炮架上的“K”字,联想到当时苏联正流行一首名为《喀秋莎》的歌曲,同时“喀秋莎”本身是苏联姑娘的常用名,于是给该炮取名“喀秋莎”。

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打响时,中国人民志愿军迎来了苏联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用凶猛的火力在朝鲜战场大显身手,在上甘岭和金城反击战中摧毁了美军信心。有资料显示,1953年7月13日晚9点左右,金城战役正式打响,志愿军集中了五个“喀秋莎”炮团和其他炮兵部队的上千门火炮,在这场战役中,喀秋莎火箭炮一共发动了69次齐射,帮助步兵取得了金城反击战的胜利,促使美国不得不尽快在谈判桌上妥协,为板门店停战协定的最终签订扫清了障碍。

参考资料:中国军网-上甘岭战役中的“喀秋莎”:“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

本文标题:金刚川历史事件喀秋莎(《金刚川》喀秋莎是谁发射的) - 长篇鬼故事
本文地址:http://www.guigushi.cc/changpianguigushi/48664.html

相关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